让民族文化赋能乡村振兴新征程

时间: 2024-01-17 15:59:01 |   作者: 加固改造项目



  “火”韵旺、“人”气足。一年一度的彝族火把节期间,我州各地举办了丰富多彩的活动,吸引众多游客到红河体验民族文化、品味特色美食的同时,感受乡村振兴的成果。传承发展好、开发利用好民族文化,通过挖掘激活、融合创新,促进乡村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既是振兴乡村的题中之义,也是推动乡村文化与经济融合发展、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途径。

  挖掘激活,点燃乡村文化火种。文化振兴是涵养文明新风、“富农民脑袋”的重要工作,要坚持以文化人、以文培元,深入挖掘优秀民族文化、乡村特色文化,把文化元素融入美丽乡村建设,为乡村振兴“铸魂”。红河是一片文化沃土,民族文化、儒家文化、近代工商文化、农业文化在这里交相辉映,各族人民创造了哈尼族长街宴、哈尼族四季生产调、彝族海菜腔、阿细跳月、乐作舞、烟盒舞等绚丽灿烂的民间文化,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哈尼族“十月年”“矻扎扎节”、彝族“火把节”、苗族“花山节”、瑶族“盘王节”等民族节庆活动丰富多彩。振兴乡村文化就是要传承好、开发好、利用好、发展好优秀民族文化,推动非遗整体性保护、活态化传承、生产性转化,深入挖掘、激活这些乡村赖以生存、融入到百姓“毛细血管”中的乡村文化基因。有关部门要着眼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对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各类资源和项目进行科学合理配置与质量规范,扩大乡村优质公共文化产品供给,提高乡村公共文化服务水平,推进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一体建设,办好积极、健康、向上的乡村文化文艺活动,促使优秀文化遗产资源转变为致富能力。要注重发挥好群众的首创精神,把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转化为全方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

  融合创新,打造“金字招牌”。多彩的文体活动,不但可以丰富群众的生活,还可以开拓乡村消费的新空间,促进乡村产业体系转型升级。以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促进文旅深层次地融合,要按照“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群众参与、共同富裕”的思路,充分挖掘乡村文化特色,坚持把“一乡一品、一村一特”作为着力点,做好区域内乡村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顶层设计,将乡村文化中蕴含的历史与集体记忆、地域与民族特色和文化产业进行充分融合创新,建立“企业+村集体+农户”等模式,充分的发挥农民主体作用,打造乡村文旅新产业、新业态。要建立健全乡村文化人才队伍培训机制,制定人才和资本的“双引”政策,努力培育当地文化人才和文化企业,将乡村之外的潜在消费者“引进来”、让乡村文化产品和服务“走出去”,对已兴起产业链进行“二次激发”。要大力实施“文化+生态+产业”发展的策略,围绕乡村旅游、研学团建、实践培训等,将富有乡土特色的文化符号、文化记忆通过文化产品、文旅项目等进行推广,延续乡村文化肌理和人文历史,积极打造集休闲、游览、体验、购物为一体的乡土民情旅游目的地,打造一批富有地方特色的农文旅融合品牌。要通过“互联网+产业”方式,借助农耕场景、农事节日还原等沉浸式体验,让民族节庆活动、农耕娱乐、民族服饰、手工技艺等蕴含浓郁乡土气息的各类文化资源“动起来”“活起来”,扩大乡村的“吸粉力”“出圈”效应,将其转化为为民增收、为村增彩的“摇钱树”。

  加快推进乡村文化建设,以文化赋能乡村振兴,广大群众的内生动力、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潜力必将激发出来、挖掘出来、释放开来,乡村振兴之路定会越走越宽。